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第一仗,也是平型关战役中战斗最惨烈,战果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重要战斗。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部署,先期东渡黄河的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率领下,于1937年9月19日至22日进抵灵丘县上寨、下关地区,隐蔽待机。22日凌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向平型关一线中国守军阵地发动进攻,平型关战役正式展开。
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立即向平型关、灵丘间运动,相机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该日上午,115师在上寨村北小学校召开作战会议和连以上干部动员会,决定由杨得志685团、李天佑686团、张绍东687团在平型关东侧约10华里长的乔沟峡谷古道,分段伏击歼灭敌人。陈锦华688团作师预备队。杨成武独立团和骑兵营负责阻击广灵、涞源方向增援平型关的敌人。24日午夜,115师主力冒雨向设伏地区开进。25日晨7时,从灵丘城开来的日军后续部队进入乔沟伏击区域,115师各团同时向日军发动猛烈攻击。在我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下,日军汽车、马车被炸翻,道路堵塞,敌人慌乱反击。我军各部冲下公路将敌军分割数段,展开白刃格斗。日军在两名中佐军官指挥下,进行反扑。经过4个多小时的拼杀,沟内大部分敌人被歼,而争夺老爷庙高地的战斗成了这次伏击战的焦点。

平型关
686团副团长杨勇、3营长邓克明,带领战士们向先期占领老爷庙高地的四五百名敌人猛烈进攻,以一个尉官队为骨干的日军疯狂反击,6架日军飞机也前来助战,战斗十分惨烈。140余人的3营9连大部分牺牲,生还的十几人也都负了伤。杨勇、邓克明也身负重伤,仍在指挥战斗。在685团、687团配合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血战,老爷庙高地终被我军牢牢控制,该地区敌人全部被歼,取得乔沟伏击战的完全胜利。
八路军平型关之战,歼敌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迫击炮1门,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个、炮弹300余发、战马53匹、日币30余万元,以及一大批其它军用物资,仅军大衣就够115师1.5万人每人1件。与此同时,独立团在驿马岭击溃了从涞源增援平型关的日军近两个联队,歼灭敌人300余人,创造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在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115师指挥所
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大片国土被日军蹂躏践踏,无数百姓惨遭杀害。在这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首战大捷的喜讯当晚通过无线电波传出后,震惊中外,举国欢腾。26日,毛泽东致电祝贺我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朱德、彭德怀专程从五台总部到115师驻地灵丘冉庄祝贺,并帮助总结平型关战斗经验。蒋介石也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全国各军政要员、各党派、团体纷纷祝贺,国内外煤体争先报道八路军胜利的消息。骄横的日军在平型关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击。在东京大本营也引起了极大震惊。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的士气,鼓舞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信心,提高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对华北战局和全国抗战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和解放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写进了《八路军军歌》。
参考阅读:
谈平型关大捷的伟大意义
石青
有一些人总是打着尊重历史的幌子,千方百计诋毁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业绩,美化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为。这些人要么是对历史的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关于平型关战斗,有些人横加挑剔和指责,好像八路军打了胜仗反而有罪。他们叫嚣:平型关战斗没有消灭那么多日军而且打的是日军的辎重部队、八路军的这个胜仗对整个局势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八路军此后便消极避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其一:无论是消灭日军什么样的部队,都是对日军的打击,在总体上的意义是一样的。而且,军队的后勤对于整个作战至关重要,甚至超过直接的作战部队。试想,消灭了1000人的作战部队,其他作战部队仍然具有战斗力,而消灭了同样数量的后勤部队,则可能造成数倍于1000人的作战部队得不到弹药和给养而无法作战,这样的战果难道小于歼灭作战部队吗?
其二:从战争规律来说,弱军战胜强敌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拣弱的打,积无数次“打弱”的战果,孤立强敌,削弱强敌,最终使强敌变为弱敌。在八路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这样做难道不是最佳选择吗?当然,当时八路军主要是在地形上将自己处于强势地位,即使来者都是日军作战部队,也是要这样打,并且同样会取得这样的胜利的。
其三:平型关战斗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其意义却非同小可。在此之前,国民党军从未取得过主动进攻歼敌的战果。人们看到的,都是国军首先单纯防御,尔后丢盔卸甲失城失地。虽然他们也在防御中杀伤了一些敌人,但更多的是己方的重大损失和部队的溃散。国军只有退的失败,从来没有进的胜利,更不要提歼灭战了。因此,当时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是前所未有的悲观失望情绪。阎锡山的军队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地盘而苦苦支撑着打防御战,他们对于主动进攻打歼灭战,想都不敢想。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八路军115师打了这样一个漂亮的歼灭战。这一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地批驳了当时国内亲日派散布的“亡国论”。其政治意义不可估量。
其四: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之后,虽然没有再打这样规模的硬碰硬的歼灭战,但这并不说明八路军是消极避战。一方面,尔后的战场形势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情况,国民党惧怕我军的发展,不再提供与我军联合作战的机会,反之,却处处与我军为难,甚至制造皖南事变消灭我军。我军既要与日军作战,又却要防着国民党军的背后杀着,这样的歼灭战条件,由于蒋介石的错误方针,已难以再现。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我军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这种做法更能够充分发挥我军的优势,取得更大的战果。试想,是打几个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好,还是广泛发动群众,扩大敌后根据地,进行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好呢?当然是后者。其实,占地即是占势,有了势就有了战胜敌人的条件。如果不是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众多的根据地,钳制了日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国民党军还能够守住他们的战线吗?蒋介石还能够偏安一隅吗?
替国民党鸣冤叫屈的人,你们不想想,到敌后作战、建立根据地,不正是有胆有识英勇无畏的军队才能做到的吗?为什么“英勇”的国军不敢到敌后建立根据地?国军不敢去的地方我军去了,蒋介石和他的孝子贤孙们却又污蔑我军抢地盘,保存实力,这公平吗?
参考阅读:全国祝捷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