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快讯 国防大观 退役家园 军事史林 军旅文化 老兵文苑 女兵风采 为您服务 军营幽默 老兵留言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返回首页
 
栏目导读    
兵器大观:专家谈称霸天空的F-22战机性能优势 2.24
史海今说:越战老兵谈中越战争真实场景 2.24
古今纵横:杀出国门的中国黑帮 2.19

  本站动态
 
2004年2月2日20时至22时,中央电视台"老兵你好"编导人员做客老兵网"军歌嘹亮"聊天室.
2002年8月8日和9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老兵网的故事.
2002年8月1日北京电视台一套播出老兵网参与和协助制作的庆八一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4月17日播出对老兵网的专题报道。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2001年11月6日直播“老兵网访谈”。



老兵文苑
━━━━━━━━━━━━━☆━━━━━━━━━━━━━

  按:认识王保存少将已有四年了,记得当时我写了一篇关于战争系统能量耗散与补充的文章,寄给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部王保存主任。客观地讲,那篇文章很不成熟,直到现在我仍在修改扩充。王保存少将收到我的文章,积极鼓励我开拓思路,建议我认真阅读《大国的兴衰》、《耗散结构论》、《博弈论》、《信息论》等著作,并且要求我将战争系统能量耗散与补充的文章逐渐扩展成一本书。真没想到,像他这样一位处于世界军事学术前沿的专家,没有一点架子,肯于跟一个基层的军事爱好者交流切磋,实在令人佩服!于是,我经常向王保存少将请教,时间长了,我才知道,王保存是河北肃宁人,和自己竟然是老乡(我是河北任丘人,任丘与肃宁是邻县)。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沧州日报开辟专版,做好建军80周年的宣传报道工作。我把王保存少将的有关情况告诉给《沧州日报》社两名资深记者,他们听后当即表示,要亲自采访王保存。7月28日,我带着两名记者来到北京军事科学院,采访了王保存少将。8月2日,沧州日报渤海周刊版面大篇幅刊登了王保存少将的事迹,在沧州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肃宁县委宣传部主动给沧州日报打电话,详细询问了王保存少将的情况;沧州市委、沧州军分区有关领导表示,一定要邀请王保存少将来沧州作学术讲座。

本文通讯员宋宇和王保存合影

少将王保存 站在军事学术最前沿

来源:沧州日报渤海周刊 2007/08/02 

  主人公小传:王保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研究室前主任,研究员,著名外国军事研究专家,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特约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研究生导师,少将军衔。1942年5月出生于河北肃宁县窝北镇顶汪村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7月在清华附中高603班学习,任校共青团委委员、学生会主席。1967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并参军入伍。1972-1975年,在英国留学,学习国际政治。1990-1991年,在国防大学基本系指挥员班学习。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2000-2001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应邀到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空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等院校讲学。在外军管理、外军质量建设等领域造诣颇深。近10多年来,又潜心研究世界新军事变革、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信息战和信息化战争,提出了很多已被全军接受的创新性观点,成为这方面站在学术最前沿的军事理论家。其中,1997年撰写《美国新军事革命的现状、影响及我之对策》专题报告,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军委主席江泽民、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作了认真批阅,当天下午,中央军委办公厅组织召开了研讨会,认真讨论《美国新军事革命的现状、影响及我之对策》。2003年出版专著《世界新军事革命新论》,深受军内外广大读者欢迎,一度脱销,2005年再版印刷。主持或参与上送中央军委总部的重要研究报告30余份,出版译著20余部、专著10多部,发表军事论文360多篇。


  他是肃宁人,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军事研究专家。留英访美的经历,让他对国际军事发展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新军事革命理论等创新性观点,得到中央军委的认可清贫单调的军事科研与高薪厚禄的名利诱惑,国家的事业与个人的前程,他从来都坚定地选择前者。是什么让他乐此不疲?又是什么让他无怨无悔?

  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睿智又充满亲和力。

  这是王保存少将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当他与我们一一握手,阔步带我们走进军事科学院他的办公室的时候,当他平静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军事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时候,当他以宽容的神情说起自己面对名利的态度,说到自己的亲妹妹还在肃宁老家的时候,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儒将,又是一个性情中人。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有辉煌成就,精彩人生,更有一个军人的智慧与品格。

  “特殊志愿”决定人生方向

  王保存是肃宁县窝北镇顶汪村人,土生土长的庄稼孩子。1956年,刚上小学五年级的王保存染上了疟疾,在老家怎么也治不好。那时他父亲在北京当工人,为了治病,他休学半年,来到北京。后来病治好了,他就留在北京上学。

  王保存天资聪明,加上勤奋用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初中时获得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金质奖章,被保送到清华附中学习。在三年高中学习期间,他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和团委委员。学校“勤奋学习,力争第一”的学风培育了他坚韧不拔、永远攀登的品格。1963年高考,他本可升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但因为填报了一个特殊志愿,这个特殊志愿就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被北京外交学院(即后来的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提前录取。1967年,他大学毕业,四年的学习让他的外语驾轻就熟。后来到部队农场,在这里参军入伍。
根据国家领导人关于保留外语人才的指示,部队安排他们一边劳动一边继续学习外语。1969年底,王保存来到海军上海某部担任高级翻译,同时开始了军事知识的学习。在上海,王保存邂逅了后来的妻子,她正是王保存理想的人生伴侣:她是军人的女儿,本身也是一名军人。1972年,组织上派王保存赴英留学前夕,他们结婚了。

  在英国留学三年,学习的是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回国不久,王保存重回北京,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工作。

  王保存满怀激情踏进军事科学院。他知道,这是一所光荣的学校。叶剑英、刘伯承先后任院长,学院骨干教师很多都在军事研究方面独当一面。他感到了压力。

  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块块镌刻着《孙子兵法》的石碑。他徜徉其中,抚摩着石碑上的文字,忽然想起清华附中老校长万邦儒和班主任周鸿钧的谆谆教导,想起他从小树立的“为国家做大事”的人生志愿,信心陡增。

  站在大洋彼岸的讲台上

  1997年,王保存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2000—2001年,他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到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空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等院校讲学。在大洋彼岸的讲台上,他以中国军人特有的聪明才智赢得了美国军人的尊重。

  2001年1月的一天下午,坐落在美国东海岸的美国海军军事学院讲堂座无虚席,几百名美军军官和学员静静地聆听一位来自东方的中国学者——王保存讲授新军事革命和信息化战争。王保存用流畅的英语,全面介绍了新军事革命产生的动因、内容及特点。他的演讲,充满理性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感。

  曾在全世界最早掀起新一轮军事革命浪潮的美国军人,被眼前这位中国学者渊博的知识、深刻的辨析、严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所折服了。听完演讲,全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该院院长塞布鲁斯基海军中将和许多教授都上前与王保存握手祝贺。他们没有想到,美国近年来在军事方面的变化,竟被这位中国军人以最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Informationalization(信息化)”!他们不断重复着王保存在演讲中提出的新概念,纷纷点头。

  他演讲的题目是《世界新军事革命和信息化战争》。演讲中,他提出了“国防信息化”的新概念。同时,他还参观了美国国防大学、西点军校等著名美国军事学府,与那里的教授和学员进行学术交流,宣传中国的国防政策。这次美国之行,王保存第一次提出“国防信息化”的概念,这也是国际上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人。

  荣耀背后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科研攻坚。王保存却很少谈及荣耀与艰辛。他只是说,自己提出这一概念,只能说明东方人更擅长战略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在实证思维能力方面,中国军人还要向西方军人学习。他的视野大开大合。正是这种深度与广度,视野与胸怀,才让他站在了中国军事科研的前沿。

  定义“新军事革命”

  “他站在研究世界军事发展的前沿,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很富有创新精神。”这是王保存的领导对他的评价。在充满艰辛和希望的理论创新道路上,王保存常常挑战自我,推陈出新。

  新军事革命理论,在军事科研中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解释,许多人不是望文生意,就是照抄照搬外国的概念。看着那些五花八门的解释,王保存心里十分不安。他想,指导军事实践活动的军事理论若没有科学的界定,就影响军队的总体建设。于是,他大胆地提出:“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事形态转变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事形态的过程,就是新军事革命。”

  这一理论概括,得到了领导决策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他在准确定义新军事革命的同时,又提出了“机械化军事形态”和“信息化军事形态”两个新的理论概念。他还提出,我军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军事差距,必须两条腿走路,同时进行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加大信息化军事建设的力度。

“和平年代,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中占的比重,应该更重。”王保存一番分析后认为。他说,中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但与其他民族相比,欠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越是这样一个善良的民族,越是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越要加强国防建设。王保存每年都到清华、北大等名校为国防生讲课。令他欣慰的是,大学生们献身国防的热情让他感动。

  享受军事科研的乐趣

  “对军事科研下的功夫越大,对问题研究得越深,科研成果的质量就越高,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性就越大,成就感就越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享受军事科研内在乐趣的源泉。”王保存这种笑对科研的态度,是他创造辉煌的生命力所在。

  面对清贫、单调、枯燥的军事科研,王保存始终痴心不改。他说:“虽不统领千军万马,但我们的成果对军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虽不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但我们时刻在与敌人进行着理论上的较量。”在军事科研上获得无穷快乐的王保存,视名利如浮云。面对外企的高薪聘请,他拒绝;面对国际知名电视台的节目邀请,他拒绝;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科研成果被一些人窃为己用,他知道了淡然一笑。他说,自己每天要看很多最新资料,这些资料是从事军事科研的基础。光是这样就要花很多时间,他哪里再有精力耗费在闲事上?
王保存爱好游泳,尤其冬泳。军事科学院距离颐和园很近。冬季最冷的时候,他会和三五好友一起到颐和园的团城湖,凿开厚厚冰层,挖一个四五米宽、二十米长的“冬泳区”。在冰水中游泳,是他最自在的状态,一如他在军事天地间遨游。

  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留学3年、讲一口流利英语的王保存,平时思索多于讲话,他深邃的目光时刻关注着世界军事发展的前沿,内心翻腾着军事理论创新的激情。

  当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战火燃起的时候,王保存以敏锐的目光从世界各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象中发现,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悬殊差异,形成了军事技术的“时代差”。占有“时代差”优势的一方,总是要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动武。王保存以军事专家的胆识,揭示了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的深层次军事原因。

  作为海内外著名军事研究专家,王保存说,我选择军事科研,一生无悔。我要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新,为我军的军事科研事业尽绵薄之力。

(记者 杨金丽 张徽贞 通讯员 宋宇)

 

壮丽军史画卷
尽览国威军威

 集我军历史阅兵之大成
 
详情点击此处 
1
━━━━━━━━━━━━━━━━━━━━━━━━━━━━━━━━━━━━━━━━━━━━━━━━━━━━━━━
Copyright©laobing.com, Yingp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10)82073984 13371713807
版权所有 英菩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3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