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网 >> 军事史林>> 风云驰骋>> 正文


风 云 驰 骋
━━━━━━━━━━━━━━━━━━━━━━━━━━━━━━━━━━━━━━━━━━━━━━━━━━━━━━

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刘米拉

  1926年,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党组织派他在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工作,参加北伐。27年7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将该部的刘志丹、宣侠夫、刘贯一等几十名共产党员“礼送”出境。刘志丹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说:“我们没有枪杆子,只靠笔杆子不行。结果人家一翻脸,我们只有滚蛋。”
刘志丹回陕西工作,省委派刘志丹、唐澍等与西北军许权中旅一起做武装起义工作。从5月中旬到6月25日轰轰烈烈的渭华起义失败了。起义的失败使刘志丹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有革命的武装。

   1929年7月,陕北特委的红石峡会议决定,刘志丹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主持特委工作。会议根据刘志丹的意见,决定采用“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斗争形势,开展武装斗争。红色:是建立工农游击队;灰色:是做绿林武装的工作;白色:是做国民党军队的工作。这是一个大胆的创见。

   不久,刘志丹回到了保安县作兵运工作。永宁山党支部通过合法斗争,巧妙地夺取了县民团的指挥权。党支部立即把民团改造成为共产党掌握的武装。这支武装在以后刘志丹组织武装的斗争中,提供兵源,储备武器弹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刘志丹、谢子长先后派青年党、团员打入苏雨生、陈珪璋、譚世霖等部。张秀山、王世泰、刘景范、贺晋年等都曾被派到军阀部队搞兵运工作。大大小小搞了几十次兵变,都没有成功。刘志丹总结原因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从实践中悟出:“利用军阀是暂时的,无产阶级应该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条件,搞革命武装。”

   1929年8月,刘志丹就辞去了陕北特委的工作,只身到陕甘边界一带考察地形,联系群众。刘志丹选定,北起定边,南到耀县的桥山山脉。地处陕西甘肃交界,国民党的统治势力薄弱,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之处。

   1930年10月,刘志丹在保安县永宁山支部的配合下,在合水太白镇,袭击了陇东民团军24营,缴枪50余支。至此刘志丹武装起了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队伍中建立了党支部。他把队伍拉入石峁湾的深山密林中进行训练。

   1931年3月刘志丹的队伍,与赵连壁、贾生才、同守孝、杨丕盛的民间武装汇合,部队扩大到300余人。建立起陕甘边区第一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以南梁为中心,依托桥山山脉开展游击活动,建立南梁游击区。

   刘志丹从实践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探索出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道路。这条道路并不平坦,经历了几次大的波折。

   左倾指挥,南山失败

   陕西省委杜衡任书记时期,极力执行“极左”的路线,打倒一切,凭主观臆断指挥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南山失败。

   1932年12月,省委决定改编陕甘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26军2团。杜衡在整编过程中极力进行宗派活动,原游击队领导一概被他排挤掉。他主持召开选举2团团长的大会。原来的排以上的干部一律不能参加选举。士兵大会推举时任班长的王世泰同志为团长。由于王世泰同志的坚持,才留下刘志丹当政治部主任。杜衡自己任军政委兼团政委。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26军第2团。

   杜衡不同意刘志丹等人建立陕甘边区根据地的意见,不顾刘志丹、黄子文、张秀山等同志的反对,强令红26军南下。迫使2团离开三原后,他就借口向省委汇报工作,离开了部队,让汪锋代理2团政委。

  杜衡回到省委,被捕叛变,致使陕西省委遭到破坏,省委机关撤离。

   红二团渡过渭河,敌人马上派警备第一旅和特务团进行追堵,刘志丹、王世泰、汪锋率领部队一日五战,边战边走,到流峪口,终于明白这里根本没有杜衡说的红军。又被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突围,辗转回到了陕甘边区。

   刘志丹等一行人终于在1933年10月4日农历8月15,带着几支驳壳枪回到了照金根据地。

   创建根据地:

   遭受如此大的挫折,刘志丹与战友们又重新干起来。

   1933年11月,陕甘边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的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刘志丹的建议,总结以前的斗争经验,讨论部队建制,根据地的建设和行动方针。会议决定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成立42师。42师下辖3团和骑兵团。

   会议决定成立三路游击队
  第一路:以安定为中心。
  第二路:以南梁为中心。以庆阳、保安、合水游击队为基础。
  第三路:以照金为中心。以照金游击队为基础。

   这个“狡兔三窟”的方针,使根据地之间互为照应。

   会后,刘志丹、王泰吉率42师,分兵两路,扫荡周围的反动民团,为南梁根据地打下初步基础。建立了农会,组织起1000多人的赤卫队。

   总计从1933年冬到1935年春,在刘志丹的正确领导下,26军主力和游击队配合作战,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余人,解放了陕甘边区十多个县,拔掉敌人成百个据点,建立了十几个游击队,进行了土地分配,先后建立了11个县的苏维埃政权。

   1934年9月19日,成立了42师第一团,团长陈国栋、政委张仲良。下辖两个连。

   1934年10月10日,成立了42师第二团,团长刘景范、政委胡彦英。下辖3个连。

   郭宝珊的军队来到陕甘边,成立义勇军。

   至此42师一共有5个团的建制。
  
   1934年11月在南梁荔园堡开大会,正式成立了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刘志丹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习仲勋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刘志丹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战略方针,使根据地不断的巩固和扩大。

   在陕甘边边区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这些政策保证了边区的巩固、扩大和发展。

   土地政策:

   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满足了人民的需要,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

   陕甘边区在合水、庆阳、保安、安塞、甘泉等部分巩固地区分了土地,办法是:对地主废除债权,没收土地、财产和生产工具,分给无地的农民和贫苦农民,同时还给地主留少量的土地、农具,要他们自己生产,维持生活。对富农,只没收他们的封建剥削部分。这样做是为了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地主,对革命有利。
粮食政策:

   当时没有征粮任务。没收地富的土地,粮食和羊,除按政策分配给群众外,剩余则作为红军和游击队的公田、公粮、公羊,保存在村子里,以备食用,为此在中心村设立了“红军公田”和“红军公粮站”,红军走到那里都有吃的,不增加群众负担,军民关系犹如鱼水。
恢复集市贸易:。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恢复了集市贸易,每隔三天一集,逢集有卖布匹、棉花,山货、草药,还有卖余粮的。集市贸易起到促进了边区商品流通和活跃经济的作用。

   同时,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设法和白区商人建立贸易关系,以物换物;并且通过在西安的地下党购买物资;大力发展边区生产,壮大自己的经济力量。

   发展边区金融事业:

   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边区经济建设、稳定市场,边区政府决定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印制发行了边区政府自己的货币,苏区内一律使用边区政府的边币。发行数量不大,但价值很高,花一角钱能买到很多东西,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都十分稳定,受到群众的拥护。
统一战线政策:

   刘志丹很注意统战工作。二十六军和陕甘边特委一贯采取对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都要争取过来,反对主要的敌人蒋介石。

   刘志丹经常告诉干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陈国璋部队里刘保堂;黄陵县小石崖的民团团总罗连成;合水民团团总贾生财;这些团结的朋友都给与红军物质上的援助,或帮红军看护伤员。黄龙山的郭宝珊,刘志丹多次派人去做郭宝珊的工作,一九三四年底他带一个营起义,参加了红军,在陕北粉碎敌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的战斗中,他的部队打得很勇敢。郭宝珊入了党,为党做了许多工作(肃反被关押)。

   陕甘边地区哥老会的势力很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张秀山这些同志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哥老会的头子苍沟的马大爷,南梁的郑大爷,太白的白大爷,这些人都对红军有很大的帮助。给红军送信,侦察敌情,买子弹,掩护我们的同志,做了很多工作。

   文化教育:

   进行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同时边区政府还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在南梁办了军政学校,培养军政干部,刘志丹亲自讲军事课;马文瑞、蔡子伟、吴岱峰兼任教员。

   边区还创办了列宁小学,张景文任校长兼教员,教边区的孩子识字,学习知识。还办了成人识字班。

   此外,陕甘边特委还办了特委的机关报《布尔塞维克的生活》和刊物《红色西北》。

  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33年夏,以马明方、崔田夫为首的中共陕北特委,扩大了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创建了二、三支队,开辟了安定、绥德、神府三个游击区。

   1933年底,谢子长以北方代表军事特派员的身份回到陕北,领导陕北的武装斗争。

   1934年7月敌人对陕北地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

   7月25日谢子长、郭洪涛带领陕北游击队来到陕甘边根据地。并参加了在严家洼子召开的联席会议。在会上,谢子长宣读了上海临时局和驻北方代表的两封信。不顾具体事实,否定红26军,不负责任地指责陕甘边党委和红26军领导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梢山主义”、“枪杆子万能”、“浓厚的土匪色彩”五顶大帽子。他们的横加指责,引起与会同志的极大不满。

   刘志丹等考虑到敌人“围剿”陕北根据地的大局,没有争辩,决定派红3团北上,配合陕北游击队反“围剿”。

   会后,陕甘特委和刘志丹决定,拨给陕北游击队100支枪及数百银元。给了陕北游击队极大的支持。

   谢子长率红3团(王世泰任团长)返回陕北。粉碎了井岳秀对陕北的“围剿”。

   1935年1月30日,陕北各路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27军84师。

   1935年1月,经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巡视员黄翰的建议,陕甘边特委书记惠子俊、军委主席刘志丹,率红2团北上上到陕北赤源县(安定县)水晶沟灯盏湾,看望养伤的谢子长,就建立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党、政、军的统一领导机构,及组织第二次反“围剿”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达成了共识。

   2月5日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举行了联席会议,刘志丹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正式统一了两地区党和军队的领导。成立了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任书记;西北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

   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建立,标志着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的统一和西北根据地的形成,西北根据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红军的胜利发展,惊动了蒋介石。1934年10月以后,蒋介石开始策划第二次“围剿”,调动了共6个师30个团约4万人马包围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妄图各个击破,进而达到消灭的目的。当时,我陕甘边、陕北、神府根据地被敌军分割,互不连接,主力红军虽有二十六和二十七两个军的番号,但实际兵力不足4000人,即使加上地方游击队3000余人,合起来也还不足敌军的十分之一,武器装备更无法相比。

   刘志丹亲自起草了粉碎第二次“围剿”的动员令。为了粉碎敌军的“围剿”,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继续留在陕北,亲自指挥主力红军在陕北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部署陕北、陕甘整个战场的布局。

   留在陕甘根据地的红四十二师师长杨森同志率领骑兵团,跨越子午岭,一举攻占陕西长武县城;奇袭国民党环县县政府;出击延安敌军和民团10余次,有力地牵制了敌军的兵力,打乱了敌军的“围剿”部署。

   1935年4月13日马鸿宾的三十五师直扑陕甘边根据地的核心地带荔园堡,习仲勋、刘景范率领陕甘边的干部转移。为了保存实力,按照刘志丹的战略部署,决定放弃南梁,向敌后三边一带发展。4月14日,南梁荔园堡被敌三十五师侵占,陕甘边领导机关暂时迁移到保安县石卯湾。后陕甘边政府又转移到甘泉县洛河川桥扶峪一带。

   刘景范接任陕甘军委主席,率红二团,向敌后三边进军,包抄敌人后路。红二团作为主力红军的一部分,保卫了陕甘边区,牵制了敌人。

   刘志丹指挥西北红军,1935年5月9日到6月30日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转战800里,从东向西一连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共6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七个师,32个团,共6万余兵力的进攻。歼敌正规军2000余人,民团5000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地方游击队4000余人,解放了6座县城,苏区扩大到30多个县,陕甘和陕北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

  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捍卫边区。

   这块根据地是这些前辈创建的,也是他们用生命捍卫的。

   正当红26军、27军节节取胜的时期,在共产党内部孕育着一场残酷的斗争。

   在1935年7月份蒋介石成立了“西北剿匪司令部”,调集东北军主力和国民党中央軍一部分,及五省军阀,共计十万多人,是红军的十余倍,进行第三次围剿。陕北、陕甘苏区面临着更严酷的战争 ,在共产党内部却孕育着一场残酷的斗争。

   北方局派朱理治、上海临时中央局派聂鸿钧,先后来到延川县永坪镇。他们是带着北方局的指示,来批判刘志丹的“右倾机会主义”,拉开错误“肃反”的序幕。

   他们一来就支持某些人的不切实际,极左的政策。

   郭洪涛1935年秋天派到陕甘来的李景林、惠碧海查田工作队。在陕甘边的洛河川搞查田。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已经分过地了,他们又把给地主留下的土地,财产全部没收,甚至把人也杀了,有的把地主全家送劳改队劳改。他们在划分阶级上宁左勿右,把好多中农划为富农,富农划为地主,搞得人心慌慌,中农很动摇,不满意这种土地政策。查田工作队甚至支持流氓、二流子,抢劫群众财产,把边区政府的物资也抢走分配了。遭到习仲勋、刘景范等同志的坚决反对。由习仲勋主持召开陕甘特委会议,解散了这个工作队,要他们向群众检讨。这样一来,郭洪涛把刘、习的制止行动,说成陕甘边反对分配土地。在1935年错误“肃反”中做为开除习仲勋、刘景范党籍的一条罪状。

   1935年8月下旬,得知红25军来到陕甘边区附近。刘志丹亲自写《为欢迎红25军给各级党部的紧急通知》,并派习仲勋、刘景范前去迎接。刘景范、习仲勋到保安瓦子川去找到红25军,热情地把他们迎接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区,桥扶峪、高桥等地休整。发动群众,慰劳红25军全体官兵,开群众欢迎大会。9月14日送他们进入陕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两天后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会师。

   1935年9月17日,在永坪镇召开了中共西北工委与鄂豫皖省委的联席会议。在会前朱理治(北方局代表)、聂洪钧(上海临时中央局代表)、程子华(25军政委)三人组成了“中央代表团”,主持会议(这个“中央代表团”后来被党中央否定)。会议一直开到第二天早上,主要内容是批判红二十六军是“右倾机会主义”,要展开肃反。会议取消了“西北工委”,成立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改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聂洪均任军委主席。将25、26、27军合编为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张秀山任供给部长。这是一个非法的组织,召开的非法会议,强加给刘志丹等陕甘、陕北领导人。

   朱理治下令把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八十挺机枪交给二十五军。接着又组织了一个郭洪涛参加的六人小组,在陕甘晋省委领导下进行“肃反”具体工作。

   在二十五军来以前。刘志丹就在研究劳山战役的计划,准备打东北军的110师。红十五军团成立以后,徐海东、刘志丹即率军南下,准备部署劳山战役。

   劳山战役,战争非常惨烈,最终红军取得了胜利,消灭了110师,击毙师长何立中。

   就在战争节节取胜,苏区不断扩大的时候,“肃反”的黑手已经伸向了这些革命志士。

   劳山战役前在后方就将原西北工委的张秀山,张文华,蔡子伟和原西北军委的张庆孚,朱子休等已经逮捕入狱。

   劳山战役后,10月初他们将刘志丹骗离前线,刘志丹途径安塞真武洞时,碰见从瓦窑堡来的通讯员,说是有给15军团的急件,顺手交给了刘志丹。刘志丹一看,原来是秘密逮捕自己和其他人员的名单。为了不使党分裂,不使红军自相残杀,为了保住红军,保住根据地,他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径直奔赴瓦窑堡,打算向“中央代表团”申诉,宁愿自己被捕,也不要逮捕前线其他指挥员。但他一到瓦窑堡就被投入监狱,根本不容他申诉。

   陸续逮捕原西北红军的领导人高岗、惠子俊、杨森、杨琪、习仲勋、刘景范、张策、黄子文、马文瑞、黄罗斌、郭宝珊、任浪花、朱子休、张文舟、李启明等等……和二十六军营以上的干部,陕甘边区县以上的干部,都被逮捕,严刑拷打,准备活埋他们的大坑都挖好了。

   张秀山同志被捕,遭到多次严刑拷打,几次昏死过去,醒来他大哭:“你们杀了我算了!我死没问题,26军创建不容易,你们可怜可怜26军,这里边的干部全是好的!”他的话让审他的人都为之动容。

   红军营长于震西被捕,被肃反的人用匕首一刀一刀地扎,到死他都没有低头,没有诬陷自己的战友和同志。

   肃反过程中,西北干部才知道。25军杀害了一直隐蔽在杨虎城部队工作的张汉民同志以及他部队里的100多共产党员。他们把为张汉民作证的汪锋同志拴在马后拉到陕北,关在监狱中。

   据统计,肃反期间被杀害的革命志士有200多人(不包括张汉民部队的人)。

   这些倒行逆施造成西北红军和苏区人民的惶恐不安,反革命趁机造谣,有些地区游击队叛变,群众反水。苏区内忧外患情况十分严重。

   10月红一方面军到吴旗镇,当地的干部马上迎接。赤安游击队政委和队长龚逢春、张明科向中央红军讲述了肃反的真实情况,引起中央的重视,马上进行调查。立即要求肃反负责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党中央派王首道和贾拓夫等同志组成工作组,前往陕甘晋省驻地瓦窑堡调查并制止肃反。

   直罗镇战役后,毛泽东从前线回到瓦窑堡,他和中央负责同志一起,听取五人小组关于审查肃反案件的汇报。毛泽东严肃指出:逮捕刘志丹是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应予立刻释放。自此,所有被迫害的同志,才从屠刀下获救,先后释放出狱。

   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在这么严酷的党内斗争中能够保存下来,正是由于广大陕甘、陕北的真正革命的干部的坚毅党性、钢强意志、顾全大局的觉悟,以革命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这一切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相残杀,这块千辛万苦,流血牺牲建立起来的根据地就没有了,他们是用性命来保存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这就是他们伟大之处。

   试想,如果刘志丹不去就捕会怎么样?如果其他干部拒捕,去营救刘志丹,又会怎么样?这块根据地还存在吗?中央红军到哪里去?中国革命又往哪里走?
这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是中央救了陕北,也是陕北救了中央。”

  精品集萃  


战友重逢  
战友资料寻找战友

老兵红娘  
交友信息交友意向表

 
 
 


Copyright© 2000-2008 老兵网英菩兄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8519529 13371713807

京ICP备05013795号